新華網南京2月21日電(張本甫)人勤春來早。春節剛過,南通市通州區各項招才引智活動緊鑼密鼓地鋪開。2月初,吉林大學、北京航空航天大學、南京工業大學、鹽城師范學院等一批高校領導受邀赴通州考察,拉開了“2023高校通州行”的序幕。2月中旬,通州召開全區科技人才發展大會,對今年科技人才工作進行具體部署……這是近年來通州區堅持“科技是第一生產力、人才是第一資源、創新是第一動力”理念,大力實施人才強區戰略,推動創新鏈、產業鏈和人才鏈深度融合,爭當南通市高質量發展排頭兵的生動體現。
匯聚英才 以戰略高度謀劃更高質量發展
“加快科技創新是扛起光榮使命的應有之義,是打造產業創新高地的硬核支撐,是爭當全市高質量發展排頭兵的關鍵之舉。”南通市委常委、通州區委書記張建華說,當前通州正處于不進則退的轉型關鍵期,迫切需要把“創新之火”燃得更旺,充分釋放創新對高質量發展的引領作用。
通州區委副書記、區長王少勇表示,全區上下要以時不我待、只爭朝夕的緊迫感,推動科技和人才“關鍵變量”轉化為高質量發展“最大增量”,為爭當全市高質量發展排頭兵、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通州新實踐蓄勢賦能。
近年來,通州區委、區政府從戰略高度謀劃更高質量的創新發展,人才帶動項目、創新引領發展的成效進一步彰顯。
創新主體不斷壯大。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157家,省級以上研發機構11家,獲評國家制造業單項冠軍1家、專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業2家、瞪羚企業5家、省潛在獨角獸企業2家,創歷史新高。
產業創新提質增效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比46.5%,同比增長17.5%。高端紡織集群入選“國家隊”,汽車零部件產業獲批“國字號”,電子元器件產業入選省創新型產業集群,全市唯一。
創新要素加速集聚。通科科技企業孵化器躋身“國家級”,培育市“江海英才計劃”17人,招引認定科創項目63個,實施產學研合作項目157項。
通州區委、區政府清醒地認識到,當前“七虎競南通”“十強爭排名”異常激烈,兄弟縣區同臺打擂、爭相競逐已成常態,要求全區干群拿出背水一戰的決心,在科技人才工作上“敢為、敢闖、敢干、敢首創”,不斷開創高質量發展新局面。
聚焦重點 以務實舉措打造產業創新高地
隨著長三角科創共同體行動方案落地實施,推動創新鏈、產業鏈、人才鏈加快布局,通州作為上海“1+8”大都市圈成員和沿江科創帶重要承載地,在科創飛地、產業轉移、人才集聚等方面面臨更多機遇。為此,通州區正抓緊導入更多優質項目、優秀人才和高端平臺,變機遇優勢為發展勝勢,力爭在新一輪競爭中搶占先機。
圍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人才鏈。通州系統分析重點產業發展現狀,弄清楚“產業發展需要什么技術”,思考如何在產業鏈圖譜中引入創新資源;弄清楚“有哪些人才和技術成果能夠為我所用”,推動優勢技術成果在通州落地轉化;加快實施“智改數轉”,推動傳統產業全方位、全鏈條改造。
用好科技招商“關鍵一招”。只有更多的科創項目增量,才能為今后的“爆發式”增長蓄勢賦能。通州區出臺《科技招商突破年實施方案》,要求各板塊、各部門瞄準關鍵環節、未來方向,特別是要圍繞電子元器件、集成電路裝備等主導產業領域的“鏈主型”科創企業,雛鷹、瞪羚等高成長性企業,開展精準招引,力爭全年招引科創項目180個以上。用好用活政府投資基金,加強與專業投資機構合作,靈活運用基金招商、中介招商等方式,“以投帶引”促進優質項目落地。要把上海、蘇南等地作為科技招商的核心區域,不斷豐富跨江融合內涵。
加快科創企業培育。完善科創企業梯次培育機制,深入實施高企培育三年行動,推動“小升高”,培育“小巨人”,加快實現裂變發展,確保全年新認定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超150家、專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業2家。同時,要培育更多“頂天立地”的創新型領軍企業,瞄準雛鷹、瞪羚、獨角獸等,持續打造15家高成長性企業。強化產學研協同創新,鼓勵企業參與“揭榜掛帥”,全年實施產學研合作項目220項,技術合同成交額超95億元。
位于南通高新區的企業拓邦環保,從一間小廠房起步,在通州區專項資金扶持下,一步一步搞研發生產,僅用7年時間就成長為省級專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業。位于平潮鎮的企業山口精工,是典型的“人才+資本”結合體,他們一步一個腳印地搞研發突破,現在在細分市場領域已經做到了全球第三、國內第一。去年該企業還在高新區新建了子公司山口動能,又獲得省科技成果轉化資金1000萬元的資助。
拴心留才 以強大合力營造最優創新生態
近年來,通州區創新生態日趨完善,持續加大財政投入力度,累計為科技企業提供各類補助6500萬元,為企業發展提供更大助力。連續十年實施區“510英才計劃”,資助創新創業人才項目347個,資助總額超3億元。啟動人才安居公寓建設三年行動計劃,建成6000套高標準人才公寓,“建、租、補”一體化的人才安居體系初步形成。
張建華要求全區積極營造最優創新生態,使各類創新創業活動在通州成本更低、效率更高、更容易成功。
通州區委、區政府提出,要為企業、人才提供優質硬件和政策服務支持。要持續壯大創新載體平臺,高新區要突出“高”“新”定位,發揮好產業科創“主陣地”“主力軍”作用,平潮科技創新區、石港科技產業園等要依托區位和交通優勢,合理布局科創空間,加快完善基礎設施,推動科創產業集群集聚,其他板塊要把創新發展與盤活閑置低效資產、推動產創融合緊密結合,以多點突破推動整體提升;要優化科技政策集成供給,強化政策集成優化,整合使用科技、人才、產業等各類專項政策,加強銜接配套,提高精準度和操作性,尤其要出臺符合科技型中小企業成長規律的支持政策和服務模式,加大審批、財稅、土地等方面的傾斜,讓更多企業公平享受政策;要完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,加大創業投資基金等支持力度,用好專項科技貸款風險補償資金,擴大“蘇科貸”“科創貸”惠及面,全年新增科創貸款5000萬元,真正讓科創企業輕裝上陣。
科技創新的核心要素是人,誰擁有一流的創新人才,誰就擁有了科技創新的優勢和主導權。為此,要形成“廣納英才”的格局,深化與知名人才中介、獵頭公司合作,發揮科技鎮長團作用,緊盯科創資源豐富、高層次人才集中的重點地區精準開展招才引智,全年招引高層次創新人才80名以上;要搭建“人盡其才”的舞臺,圍繞產業發展需求,推動產教融合,鼓勵重點企業與職業院校開展“訂單式”合作,建立形式多樣的就業創業實踐基地,全年引培應用型人才1000人以上;要優化“拴心留才”的環境,通過更具特色化、精細化的服務,持續放大“通達人心、周到服務”品牌效應,讓更多人才在通州工作順心、生活舒心。在子女教育方面,通州是有名的教育之鄉,不僅要讓“父母來通州創大業”,還要讓“子女來通州上好學”。通州區每年都會推出高層次人才“學額獎勵”,讓人才子女安心享受通州高質量教育。
此外要在優化創新環境上下功夫,在完善體制機制上下功夫,在匯聚創新合力上下功夫,打造“如魚得水、如鳥歸林”的一流創新生態,為爭當南通高質量發展排頭兵提供堅實保障。